查看原文
其他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6期目录及摘要

三农学术 2023-10-24

*内容源自中国知网,全文可在知网下载:

https://navi.cnki.net/knavi/journals/NLXS/detail?uniplatform=NZKPT

————

“三农”问题研究_共同富裕
后全面小康时代绿色治理助推乡村共富的逻辑进路
程志高;李丹;1-10

新型村集体经济何以带动乡村共同富裕?——基于ANT视角的分析
张行发;徐虹;11-19

“城乡共富”:“共同富裕”的内涵要义与实践遵循
徐俊峰;葛扬;20-28

“三农”问题研究_乡村振兴
粮食安全:助推乡村振兴的“启航器”
关振国;张世煜;方建斌;29-37

新发展阶段的乡村价值:多维考量与实践向度
梁丹丹;张源纯;38-44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与乡村振兴的互动关系
薛敏;45-51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数字乡村建设
赵星宇;王贵斌;杨鹏;52-58

乡村韧性治理共同体的建构逻辑与运行机制
胡卫卫;李一凡;豆书龙;59-67

“三农”问题研究_土地问题
论土地经营权的生成进路和体系定位
张宇;68-74

农地产权安全性对乡村产业振兴的激励效应
彭开丽;李晴;75-86

农业经济
农户土地流转有助于农户群体“提低扩中”吗?
黄祖辉;杜语;87-99

电商参与、技术认知对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程度的影响
张晓慧;李天驹;陆爽;100-109

重大突发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农村应急合作的演化博弈分析
南锐;王竞杰;110-120

营养信息对消费者食品网购意愿的影响
李涵;唐一凡;青平;121-129

环境规制对农户清洁取暖采纳行为的影响——兼论政府信任的调节作用
晋荣荣;李世平;南灵;130-140

我国种业发展及其实施战略
宋罗娜;吴鼎文;侯军岐;141-149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发展历程、经验及启示
于琦;黄灿宏;欧阳进良;范云涛;陈学渊;150-160


后全面小康时代绿色治理助推乡村共富的逻辑进路

程志高1,2    李丹1

1.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 四川开放大学文法学院

摘要: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共同富裕成为党和人民的新追求。在后全面小康时代,推动共同富裕,农业农村仍然是重点。绿色治理作为一种全新的治理理念,其蕴含的价值追求和技术理性与共同富裕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是研究共同富裕问题的一个新视角。针对脱贫过程中形成的政策制度惯性,在推动乡村共富的进程中,应从绿色治理的可持续性、多元性、整体性、多维度等理论诉求出发,遵循从运动模式转向常态模式、从政府主导转向多元共治、从以村为主转向城乡融合、从帮扶导向转向改革导向的逻辑进路。与之相衔接的是,要加大政策供给力度,包括法律法规保障、产权制度改革、生态产业发展、试点政策配套、村级党建引领等,以此打破制约农业农村生产力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政策制度障碍,构建与共同富裕相适应的绿色治理机制。

新型村集体经济何以带动乡村共同富裕?——基于ANT视角的分析

张行发    徐虹

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

摘要:促进农村农民的共同富裕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和难点问题。以山东省代村为例,运用行动者网络理论,解构了新型村集体经济异质行动者网络转译过程,剖析了村集体经济推动村民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研究发现:新型村集体经济发展推动村民实现共同富裕过程,是以乡村政治精英领导的村“两委”班子为关键人类行动者和土地、房屋等非人类行动者,通过行政征召、专家征召、文化征召等方式推动行动者网络形成与发展,并不断破解村民的异议与矛盾,从而达成利益联盟,构建稳定行动者网络的动态发展过程。以村民利益为核心的集体经济发展思路和村干部说服性治理工作逻辑在矛盾化解、争取村民信任与支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型村集体经济进一步推动了村内民生保障体系建设;通过公平利益分配、文化权益保障等方式实现了村民物质富裕与精神文化富有。

“城乡共富”:“共同富裕”的内涵要义与实践遵循

徐俊峰1    葛扬2

1. 上海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城乡共享”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实现的重要条件,“城乡共富”是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核心要义,两者构成了“共同富裕”实现的理论基础。我国在“共同富裕”内蕴逻辑的主导下,沿着“城乡二元-城乡协调-城乡融合”逻辑遵循,建构了“以农促工-工农互促-城乡共富”的“共同富裕”战略,推动“城乡共富”程度递进发展,但在经济基础、消费服务、现代化设施、公共福利等领域尚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城乡相对差距,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塑造农村“富裕”的内驱能力;以“城乡融合”为向度,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催生农村“富裕”的外部动力,推动“城乡共富”迈向更高台阶,扎实推进,实现“共同富裕”。

粮食安全:助推乡村振兴的“启航器”

关振国    张世煜    方建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以保证粮食安全助推乡村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路径。在阐述粮食安全含义、以粮食安全助推乡村振兴现实可行性以及二者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以粮食安全引领乡村产业振兴、以粮食安全助推乡村生态振兴、以粮食安全带动乡村文化振兴、以粮食安全拉动乡村人才振兴、以粮食安全牵动乡村组织振兴”的乡村振兴之路径。

新发展阶段的乡村价值:多维考量与实践向度

梁丹丹    张源纯

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新发展阶段,多维度考量乡村价值是高质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选择。乡村价值主要包括乡村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当前,乡村价值的实现陷入四重困境:新产业新业态培育“难”,限制乡村经济深度发展;生态涵养“乏”,破坏乡村生态建设格局;养生养老养人优势“弱”,削弱乡村社会建设优势;乡村文化建设“困”,淡化乡村文化特色。打破乡村价值的实现困境应遵循乡村产业发展规律,促进乡村经济发展;补强乡村发展生态短板,维护乡村生态平衡;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满足乡村居民美好生活需要;通过乡村需要塑形铸魂,保护乡村优秀文化。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与乡村振兴的互动关系

薛敏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

摘要:中等收入陷阱本质是一国经济增长与人口增长几乎同步,即人均国民收入没有实质性增长。根据其成因,可将中等收入陷阱分为动力不足型、需求不足型、人口政策型和封闭型4种类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须使收入增长速度快于人口增长速度,生产力发展经历着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等收入陷阱与乡村振兴存在互动影响的辩证关系:中等收入陷阱会引发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动力不足、农村产业发展受阻、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困难等一系列问题,阻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而乡村振兴中人才振兴、产业振兴、生活富裕等战略的实现将极大助力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乡村振兴的过程也是我们不断迈向高收入国家的过程。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应不断增强乡村吸引力,促进劳动力就近就业,激发农村劳动力教育投资动力,降低教育投资成本,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优化收入分配,从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最终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数字乡村建设

赵星宇1,2    王贵斌2    杨鹏1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 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当前我国农村已摆脱了绝对贫困,下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乡村的全面振兴,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平台的数字乡村将成为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数字乡村对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有效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业全要素生成率提升,推动农村现代化转型,提升农村治理的智能化,破解乡村振兴难题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通过政策体系引导,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契机,深刻把握乡村振兴与数字化治理的内在机理,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平台在乡村治理与发展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共建共享新格局,是数字乡村建设助推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乡村韧性治理共同体的建构逻辑与运行机制

胡卫卫    李一凡    豆书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

摘要:传统危机治理模式在应对新时期复合型风险中存在诸多积弊。创新基层治理的体制机制,转变传统“工程能力”的应急治理理念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的基本面向。韧性概念的提出在丰富公共治理理论内涵的同时也为建构“中国之治”乡村危机治理体系提供学理支持。依据“解构建构”的逻辑理路尝试提出“乡村韧性治理共同体”这一学术命题。基于“协同”和“信任”双重维度系统阐释乡村韧性治理共同体的建构逻辑,认为“多中心自组织协同”的网络结构形态强调党建引领下的“一核多元”;而“契约信任”是现代乡村公共秩序维系的前提,能够激发韧性治理共同体的内生动力。基于系统内部各要素联动融合的作用机理与实践应用,从多元主体的协同组织机制、政社互动的秩序维稳机制、长效常态资源冗余机制、社区数字技术赋能机制和动态调适持续学习机制等方面探究乡村韧性治理共同体的运行机制,旨在重塑全方位多层次的网络拓扑型治理共同体结构,接续推进乡村韧性建构与风险治理体系的融合。

论土地经营权的生成进路和体系定位

张宇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哈尔滨商业大学法学院

摘要:要科学阐释土地经营权的生成进路及其体系定位,一方面要参考各国物权法上的一般原理,另一方面则要立足我国集体土地体制改革的实践经验和现阶段“三农”发展的实际需要。从“承包制”改革到“三权分置”改革,我国集体土地体制改革是一条在集体土地使用权与所有权之间既逐步分离又相互协调的改革进路。从集体土地物权体系构建来看,土地经营权须根据物权法上的“设定”原理,在集体土地所有权基础上通过“层层设定”或“层层解锁”而渐次生成。

农地产权安全性对乡村产业振兴的激励效应

彭开丽1    李晴1,2

1. 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 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

摘要:基于武汉都市圈12个县(区)的农户及村集体调查数据,运用并行多重中介模型研究农地产权安全性对乡村产业振兴的激励效应,并对电子商务综合示范村、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休闲农业示范点的乡村产业振兴情况及农地产权安全性的激励效应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地产权安全性的增强促使土地流转行为愈发频繁,为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提供了用地保障,农业多元化发展优势逐渐凸显,乡村振兴活力被激活。然而,不同类型村域农地产权安全性对乡村产业振兴的激励效应存在显著差异,且土地流转价格、土地流转对象和土地流转年限发挥着不同程度的中介作用。因此提出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政策建议: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农户产权认知,因地制宜发展当地产业,同时尽可能地避免弱化农地产权安全性的行为,激发农户生产和投资积极性。

农户土地流转有助于农户群体“提低扩中”吗?

黄祖辉1    杜语2

1.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2. 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

摘要:提高中低收入农户群体的收入水平是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任务。利用CFPS 2018数据,使用基于RIF的ITE模型等计量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土地流转的增收效应具有非对称性,转出土地的中低收入农户能显著增收,但转入土地的中低收入农户增收不明显;(2)东部和西部地区转出土地的中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长显著;(3)土地流转(尤其是转出)有助于缩小农户间收入差距、优化农户群体的收入分配结构。实证结果稳健地说明农户土地流转对实现农户群体“提低扩中”目标具有积极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在西部和东中部欠发达农村地区,鼓励和支持中低收入农户流转土地,以增加其兼业和非农收入等政策建议。

电商参与、技术认知对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程度的影响

张晓慧    李天驹    陆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农户的绿色生产技术采纳不仅有利于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而且对农业的绿色生产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农产品的电商销售可成为农户进行绿色生产的可能路径。利用有序Logit模型测度电商参与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程度的影响,使用结构方程模型中的均数方差调整加权最小二乘法(WLSMV)和Bootstrap法检验技术认知的中介效应,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对电商参与影响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程度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电商参与显著提高了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技术的采纳程度,并且技术认知在此过程中起着积极的中介作用。政府应从加大宣传力度、提供技术和政策支持、提高农户绿色生产技术认知等方面提高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程度。

重大突发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农村应急合作的演化博弈分析

南锐    王竞杰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文法学院

摘要:面对重大突发疫情,治理情境的复杂性及治理主体的局限性倒逼农村应急合作。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农村应急合作易出现治理疲惫,诱发治理主体非合作博弈行为。针对农村应急合作中的非合作博弈行为,运用演化博弈方法,以村“两委”与基层政府为研究主体,分析农村应急合作策略组合的演进路径及其影响因素,并进行模拟仿真分析。研究发现,影响基层政府、村“两委”应急合作策略选择的因素分别为监管成本、应急成本与奖惩力度,农村应急合作路径为自治力量推动行政力量介入的“自下而上”型。基于实证结果提出了建立“县、乡、村”三级协调联动机制、完善农村应急监管机制和惩戒机制、赋能农村应急治理、减负基层政府的政策建议。

营养信息对消费者食品网购意愿的影响

李涵    唐一凡   青平

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网络食品营养信息有助于消费者在网购时了解食品的营养成分并做出健康食品的选择,改善居民的营养健康问题。通过4个实验,从精确性和说明性的角度探究了网络食品营养信息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1)相较于客观型营养信息,评估型营养信息会导致消费者购买网络食品时感知到更高的易于理解性和更低的信息可信性,进而影响购买意愿。(2)消费者对网络食品营养信息的偏好会受到其目标的调节。当消费者具有达成型目标时,客观型营养信息会通过更高的信息可信性来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当消费者具有维持型目标时,评估型营养信息会通过更高的易于理解性来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因此,企业管理人员和政府及有关社会组织在选择网络食品营养信息类型时应该将消费者目标考虑在内。

环境规制对农户清洁取暖采纳行为的影响——兼论政府信任的调节作用

晋荣荣    李世平    南灵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基于“目标群体回应行动评价政策及执行有效性”的思路,利用汾渭平原微观农户调查数据,以农户的清洁取暖采纳行动来评估“双替代”政策及环境规制执行效能。鉴于清洁取暖双重政策目标,将农户清洁取暖采纳分为采纳决策和采纳效果两个阶段。采用Heckman模型,从约束型规制和激励型规制两个维度分析不同环境规制手段对农户清洁取暖采纳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约束型规制对农户清洁取暖采纳决策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对农户清洁取暖采纳效果具有显著负向影响;激励型规制对农户清洁取暖采纳决策和采纳效果均有正向影响。控制内生性的IV-Heckman模型和PSM反事实估计结果支持了上述研究结论。运用同时克服环境规制内生性和样本选择偏差问题的IV-Heckman模型,从中央政府信任和地方政府信任两个层级拓展研究不同政府信任在环境规制对农户清洁取暖采纳影响中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中央政府信任在约束型规制对农户清洁取暖采纳中发挥增强性调节作用,地方政府在约束型规制和激励型规制对农户清洁取暖采纳中均发挥增强性调节作用。最后,提出环境规制政策执行应兼顾农户资本禀赋差异、提升地方政府信任度等对策建议。

我国种业发展及其实施战略

宋罗娜    吴鼎文    侯军岐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种业是我国基础性、战略性核心产业。种业的高质量发展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振兴中国种业,既需要基于特定视角聚焦产业链具体环节,也需从产业整合的视角分析整个种子产业链的竞争力提升与高质量发展。结合高质量发展和战略实施两个视角,从内涵、特征及必要性分析入手,构建我国种业的战略体系。研究表明:种业发展战略由种业发展思路和实施方案两个层次构成。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发展思路层面,提出我国种业应采取种业精品定位、“育种+服务”双核、“互联网+种业”、精细化服务种业、种业全面质量管理、种业科技创新支撑六大发展战略,作为发展战略体系的核心;在战略实施层面,提出我国种业应采取企业并购整合、企业联盟、构建“种业平台型公司”、企业差异化、企业集中化、企业“归核”化六大实施战略,作为种业发展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种业发展战略体系对各地制定种业振兴方案、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发展历程、经验及启示

于琦1    黄灿宏2     欧阳进良2    范云涛2    陈学渊1

1.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2. 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

摘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我国批准建设的第一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主要目的是服务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科技创新和示范引领全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对全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创建具有重要的示范与指导意义。20年来,杨凌农高区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农业科创资源集聚、农业创新主体培育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还存在高层次人才引育留困难、企业主体创新能力有待提高、辐射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等问题。通过系统梳理杨凌农高区24年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总结了其发展的四大经验,分析了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我国国家农高区未来的建设从强化科技创新支撑、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推进农业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园区监测评价六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END

内容源自中国知网;全文可在知网下载:
https://navi.cnki.net/knavi/journals/NLXS/detail?uniplatform=NZKPT


相关阅读: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目录及摘要【转】

  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转】

  3. 《中国土地科学》2023年第1期目次及摘要

  4. 《中国农村观察》2023年第1期目录及内容提要

  5. 《国际食物和农商管理评论》2022年第5期目录【转】


编辑:秦运兰
审核:龙文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